林小弟,國小五年級,因頭頂圓形禿(鬼剃頭),由老師要求來身心內科門診。陳同學,某知名專科學校三年級,因雙側顳葉區頭皮處有類似蟲蟻蛀狀脫髮,常年戴帽子無法見人,社交人際及功課表現均深受影響。由家長發現至皮膚科求診後,轉身心內科處理。診斷為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
(拔毛癖拔掉的掉髮,通常呈不規則狀,與圓禿有所差異)
依精神科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拔毛症與陣發性暴怒疾患、竊盜癖、縱火狂、病態性賭博等同列於「他處未分類的衝動控制疾患」。其相同之處在於:行為之前有逐漸增高的緊張,而行為後則獲致解脫或滿足感,但也常伴隨著罪惡感,懊惱不該又無法克制這些衝動。近來的調查估計,在美國約有百分之四的人口有此疾患,開始拔毛的年齡多在四至十七歲之間。兒童患者多於成人,約二至七比一。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拔毛症可以單獨發生,或是與其他精神疾患,如智能不足、強迫症、憂鬱症或邊緣性人格違常等合併發生。患者中多有完美主義、富競爭性、求好而注重細節、思慮周詳但卻流於猶豫不決、情感的表達退縮而保守,具有強迫性人格特質。依據精神分析理論,其拔髮行為一方面是對客體(object─即幼年培養人際信任時期之照顧者)失落的暫時替代,另一方面則是為取得母親的注意或代表自我對母親一種扭曲的憤怒與攻擊的表達。
治療方式以往多以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為主,但效果不佳。近十多年來則以行為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1、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促進素回收抑制劑、抗焦慮劑、鋰鹽或抗精神病藥物等。
2、自我觀察與記錄:記錄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境、情緒狀態與所拔頭髮數目。
3、隱式減敏法(Covert desensitization):生動地想像拔掉頭髮後,頭髮變得稀疏,別人都投以驚異眼光,會使自己覺得難堪窘迫、無地自容。
4、習慣轉換:意欲拔髮前,代之以梳髮或洗髮。或離開會惡化的情境,避免獨處,深呼吸放髮一下,外出散步等。
5、壓力處理技巧:包括認知重建與放鬆訓練。
6、自我陳述:自我讚美及自我鼓勵。
7、目標設定及嫌惡刺激。
依本症的好發率估計,國內應該也有很多個案。他們多因拔毛症身受其苦卻難以啟齒,是以對此症的認識與治療值得社會再教育及推廣。
資料來源:仁愛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 王志中醫師,KingNet提供
按讚加入粉絲團
您好,謝謝您提供了這些資料。
本人也是患者,近四個月已經拔到有一塊直徑約5公分非常大片的禿頭了,一直很煩惱這件事但又無法抑制想拔頭髮的衝動。請問頭髮拔起後髮根是有粘性的黑色球狀是代表毛囊有受損嗎?這塊區域拔了一次以後會馬上就無法再長出頭髮嗎?如果要看醫生應該去哪一個科別就診呢?
版主回覆:(09/08/2014 12:54:46 PM)
您好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有點擔心您的狀況,請您盡快去找身心科醫師喔!! 這非常重要,不要不趕去~
拔了之後會不會長?可能無法100%長回
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