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以東方人髮量較西方人少的情況下,一個人一天的正常平均掉髮量約在70根上下,頭髮是會正常的掉落與替換,只要生長數量與掉落的數量能夠達到平衡,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而異常掉髮所帶來的困擾,不只是外表上的改變,也會降低外表的自我認同。
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在治療掉髮領域有突破性的進展;經過六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的辨識出一種遺傳疾病『先天性稀毛症(Hypotrichosis)』的基因所在,並且辨識出一個影響頭髮生長的重要『受體』(補充一)。科學家們希望藉由這個研究來找出治癒各種掉髮疾患的方法。領導這項研究的Dr. Regina Betz表示,『先天性稀毛症是很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男女都可能發生,患者從小時候就開始掉髮,隨著年紀地增長,整個頭部的掉髮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在研究稀毛症的過程中,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掉髮的機轉』。我們毛囊細胞具有某種受體,這種受體的功能在於接收到化學訊號的時候,能夠引起一連串的反應,這很可能是讓頭髮正常生長的關鍵所在,而實驗顯示,患有稀毛症的原因是一種基因缺陷,這種基因缺陷阻礙了毛囊細胞表面受體的形成,所以讓頭髮無法持續的生長與汰換,而這種受體是之前科學家們所未發現到的。
波昂大學Dr. Markus Nöthen解釋:『這種具有缺陷的受體,歸屬為G蛋白耦合性受體(G protein coupledreceptors)(補充二)。這樣的發現除了有利於辨識出這種影響毛囊受體的訊號,也利於研發治療掉髮的新型藥物,這的確是個很好的契機』;Dr. Ivar von Kügelgen也表示:『我們現在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研發新的療法,而且是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掉髮』。另一個由皮膚科醫師Dr. Khalid Al Aboud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麥加(Makkah,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個省份)負責相關的臨床個案研究,2002年檢測出一個罹患稀毛症的沙烏地阿拉伯家族,對其父母及眾多小孩中進行基因檢測,此研究也助於科學家了解頭髮生長與掉落的原理與機轉,幫全球有掉髮困擾的朋友找到一個解決之道。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這項研究摘要,可連結到http://dx.doi.org/10.1038/ng.84
文章編譯出自:Dr. Regina C. Betz University of Bonn
稀毛症圖片出自: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我來補充如下:
一、何謂受體(Receptor)︰指位於細胞內或細胞表面的分子結構,能與化學信號物質特異地結合,並能將細胞外信號轉換為細胞內信號,發生特有的生理效應,受體即是細胞之間通通感應的結構,各種生化物質或人體的荷爾蒙即是要透過受體的傳導。例如在感冒的時候,病毒進入人體內,即是透過細胞表面的受體傳導;而我們所熟知的雄性禿原因,即是在毛囊細胞表面的雄性激素受體接收了DHT荷爾蒙所導致。
二、何謂G蛋白:G蛋白負責細胞膜表面受體的傳訊路徑之切換(switch)以及訊號放大(amplifi-cation)與時間控制的作用,目前已知有一百種以上的受體 經過G蛋白傳訊。引自:G蛋白基礎與臨床,劉育棕、翁錦興醫師;臨床醫學民國82年9月第三十二卷第三期。
這篇文章為德國波昂大學在二月底發布的訊息,主要的重點在於科學家們藉由稀毛症的研究,找出可能影響掉髮的基因與受體,提供一個研發新藥的重要依據。我在文章之後的補充,可以讓大家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意涵,如果內容有所誤謬,也請專家不吝賜教。
By iwanthair’s Blog
按讚加入粉絲團